臺南市 聯境采風
今日人氣:0
累積人氣:76
- 保家衛鄉的廟宇聯防
清朝統治臺灣期間,可謂「三年一小亂,五年一大亂」。乾隆年間發生林爽文事件,府城西城內五條港地區五姓碼頭工人組成「五色旗」迎戰,這是民間首次介入保鄉衛土之戰,成為以後城防主力的濫觴。嘉慶年間蔡牽事件時,由於官方正規的綠營八旗兵腐化,喪失戰鬥力,更突顯城防問題的嚴重。五條港地區因位在城外,首當其衝,當時經營五條港地區的三郊,遂義不容辭再組「三郊旗」應敵。鴉片戰爭爆發後,府城為防宵小作亂,臺灣道姚瑩遂於清道光22年(西元1842年)實施由「城內八坊八十二境」分段防守的計畫。
日據時期,聯境已失去防守府城的實際意義,再加上歷年的臺南市區改正,開闢及拓寬道路,徵收機關及公共設施用地,許多廟宇被迫拆除或遷移,聯境幾近瓦解。但基於民間信仰的共同情感,重新組合新聯境,惟不再設置主廟,而活動也多止於迎神賽會或交陪境(註1)往來,甚至有名無實。臺灣光復後,行政區域多次調整,新的聯境組合,多集中在中西區,其他東區、北區只有少數廟宇。
至今府城內的各聯境,僅有當年防守西城南界的西門四安境,及防守小南門地區的南門六合境,尚在活動運作。
但近年來,多所位在府城城門暨城垣附近一帶的學校組成「舊城聯盟」,以保護城垣和城門,也算是一種新的聯境組織。
- 類別: 歷史景點
- 縣市別: 臺南市
- 發行日:2014-01-17
- 發行人:中華文化總會
- 關鍵字: 文化 觀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