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南市 鹽業滄桑
今日人氣:0
累積人氣:71
- 製鹽產業的興衰與再生
臺灣四面皆海,但鹽業開始得並不算早。直到鄭成功驅荷入臺,次年鄭經繼位,仍然隔海與清軍對峙,兩岸貿易幾乎中斷,諮議參軍陳永華才在明永曆19年(西元1665年),於萬年州的瀨口(即今臺南市南區鹽埕一帶)闢設鹽灘,教民修築坵埕,引海水製滷,以日光晒鹽,並開徵鹽稅,稱為「瀨口鹽埕」,這是臺灣第一片鹽田。
由於鹽是重要民生物資,臺灣鹽多專賣,即使是臺灣光復後,還專設鹽警看守廣袤的鹽田,取締私鹽。然而,在地狹人稠的臺灣,純粹的晒鹽早已無利可圖,甚且大虧其本,土地才是重大的資產,所以台鹽公司一方面釋出大量土地興辦工業區,本身也投入高科技產業,尋求轉型;至於食鹽,就專由苗栗通霄精鹽廠負責產製。
近年來,台鹽公司積極轉型,宣導「少吃鹽,多用鹽」的養生術,生產低鈉鹽和鹹性牙膏,以及運動鹼性離子水、女性護膚保養品膠原蛋白,還在鄰縣設置「台灣鹽博物館」,推廣社會教育。最近更進而利用專利技術製造鹽雕,將鹽晶打造成翠玉白菜、獸首等大家所熟知的國寶,每每吸引遊客的好奇和大陸遊客的搶購。
- 類別: 歷史景點
- 縣市別: 臺南市
- 發行日:2014-01-17
- 發行人:中華文化總會
- 關鍵字: 文化 觀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