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南市 臺江海岸

臺南市 臺江海岸
QRCode

臺南市 臺江海岸

今日人氣:0

累積人氣:70

  • 安南古地的滄海桑田
    臺江可說安南區的代名詞。在清道光3年(西元1823年)之前,安南區大部分仍在海水底下,屬於臺江內海,直到道光3年接連幾場的暴風雨影響下,造成曾文溪的洪氾,臺江內海陸浮,此時也是安南區地理變遷最大的時期。
    當臺江浮埔地出現後,吸引了鄰近墾戶和佃農前來拓墾,但因自然環境仍不穩定,墾民的能力有限,因此早期皆只搭蓋草寮居住,所以安南區的舊聚落,大部分都有「寮」的稱呼,沿用至今,形成特殊的地方符號。
    經過與大自然的一番搏鬥,生活漸漸安定下來,最早的拓墾者便回原鄉招集親友共同前來開墾,人數到達一定規模後就慢慢形成村落。由於新的聚落持續增加,遂逐漸形成早期民間所傳唱的歌謠〈臺江十六寮〉。(註1)
    當生活安定之後為尋求心靈的寄託,村廟逐一興建。早期洪氾頻仍,尤其是國姓橋下的曾文溪,因河川多次改道,導致沿岸居民飽受水患之苦,植榕鎮壓水患時有所聞,十二佃的大神榕即因此形成。鹿耳門港也曾因河面寬廣水淺,海底又多鐵汕沙,船隻不易進入,因而形成天險門戶。
    早期的北線尾(又稱北汕尾)島就是今日的「四草」,位於鹿耳門港及安平港之間,與安平相望,直到四草大橋通車後,四草與安平才得以連結,因此四草庄民主要的信仰中心―四草大眾廟的香火也越來越興旺。而位於大眾廟右前方,因中英鴉片戰爭而構築的四草礮臺,更是確保府城安全的堅固堡壘。
  • 類別: 歷史景點 
  • 縣市別: 臺南市
  • 發行日:2014-01-21
  • 發行人:中華文化總會
  • 關鍵字: 文化  觀光 

相關eBooks

免費下載走讀台灣 APP

  • Available on the Appstore
  • Available on the Google play